信息报送平台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
散文长廊

您当前位置:松桃网 >> 文化旅游 >> 苗乡文化 >> 散文长廊 >> 浏览文章
    “让利”是人生常态
    作者:徐朝良  时间:2021/6/11 14:52:03  来源:本站原创  关注人数:

      看着电视新闻画面,麦浪一波又一波,在风中轻轻荡漾,那是劳动者丰收的喜悦。我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读小学时与父亲一起割麦子的往事。

      一日清晨,父亲带着我们兄弟几个在寨子边上的地里割麦子,我在园子篱笆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窝鸡蛋,莫约有十一二个。我心想:这是哪家的母鸡又在下“野蛋”了,被我遇到算是幸运,可以拿回家享受享受了。当我正高兴地一边给父亲说着一边把鸡蛋往衣兜里放时,父亲却说:“让我来拿!”说着,他拿过一把麦秸秆,把两头捆扎紧,在中间摆弄出一个窝,把鸡蛋一一捡起,放入其中,捧着回家去了。

      我和哥哥弟弟沉浸在这意外收获的喜悦里。我想象着母亲见到父亲捧着一窝鸡蛋回家时的情形,她定会满怀欢喜。我知道母亲心里是渴望能有好吃的东西做给我们吃,她看着我们享受美食的过程,心情是愉快的。她总是尽力地把好吃的做给我们吃,只要家里有。如果她不吝啬的话,这一窝鸡蛋全部炒了,今天的早饭将是一份大餐。

      食物对于小孩子来说总是具有诱惑力的,特别是在那个肉蛋稀缺的年代,小孩子日夜梦盼着吃肉吃蛋。父母们也时常在逢年过节时为筹集买肉买蛋的钱而忧愁着、因无力购买而无奈着。我在想象鸡蛋的美味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中,期待着早饭时刻地到来。
      
      父亲返回到地里,我问他:“碰到我妈在屋里吗?”

      “我没有拿回家,不知道你妈在不在家。”

      “为什么,放哪里了?”

      父亲回答说:“我问了你大伯、三叔……这窝鸡蛋是你三叔家鸡下的,还给他家了。”

      我当时不解父亲为什么这样做,鸡蛋是捡到的,拿回家吃了理所当然。我遗憾着即将到口的美味就这样没了。

      父亲给我们讲,人的一生几乎是在为吃饱饭而奔波与奋斗,但是面对美食,在吃与不吃的选择上是有讲究的。不劳而获的东西不能吃,“嗟来之食”不能受,这会让人获得一时感官享受,但失去的是尊严与人格。

      父亲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,他秉持的食物获取观——“磨骨头、养肠子”。他坚持认为,普通黎民百姓,只有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,才能实现食物的拥有,吃下自己辛苦劳动的成果,心才踏实。在他的精神世界里,对食物的获取方式与享受美食所持的态度,与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是捆绑在一起的。

      接着父亲给我们讲,鸡蛋虽然是我们捡到的,如果拿回家吃,那是一种贪利行为。吃鸡蛋事小,背负着“贪利”的名声,事儿就大了。父亲选择不吃这一窝“野蛋”,实则是在名与利中抉择。他抵制小利,为了名节。为增强我们抵制利益诱惑免疫力,打了预防针,在孩儿心中植入不贪小便宜的根。

      那天早上,我感受到抵制食物诱惑,“不吃”也是一种享受。

      这窝“野蛋”是不劳而获的利益,占为己有,则会让孩子在获得小利的快乐中模糊价值判断,养成贪小便宜的习惯,父亲明白这个道理。更重要是对利的获取方式不加抉择,重利轻义的行为是父亲所憎恶的。小利无法逃避一个人的眼睛,那他习惯性地“低眼光”生活方式,将黯淡心灵之光,气度与名节无法企及至精神高地。以不道德的方式获取钱财,即使可支配丰富财富,拥有光鲜的外在,但是一切尽显尊贵的生活方式,无法让人生形态企及至优雅,漂白不了肮脏的灵魂。父亲无法用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坚守,但他却竭力地用行动,让我们在观察、阅读中有所顿悟。

      当然,人活着离不开“利”的滋养,“利”伴随着人的一生。正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说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道出了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是社会常态。人活着,无时无刻不在与利交道,人的一生,是为利追求取舍的一生,正如马克思说:“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,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”。或许说人们追求的不纯粹是利益,而是幸福生活。那么霍尔巴赫却说“利益根本不是别的东西,只是我们每一个人视为幸福所必须的东西”。如此看来,人生旅途注定处处是“利”的风景。

      “利”无处不在,对“利”的取舍态度是需要人一生坚守和修为的。“惟利是图”刻画的是“利欲熏心,随人翕张”之辈贪财图利之嘴脸,在社会价值判断中,此种行为对“利”的态度与展现的人格都在社会道德标准之下,是受鄙夷的。在人生旅途中,无时无刻不在与“利”不期而遇,这是偶然,正如这一窝“野蛋”。所持的利益价值观促使心理抉择拿与不拿,这是必然,是对“利”所坚守的态度。对“利”的取舍要坚守一种道。毛泽东在《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》中强调:“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,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。”这是一代领袖的群众利益观。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·罗兰说 “一个丰富的天性,如果不拿自己来喂养饥肠辘辘的别人,自己也就要枯萎了。”这是一代名家所持的利益之道。“不义之财不拿”是黎民百姓获利之道;“嗟来之食”不受,是乞食之人对食物取舍之观。

      从伟人、名家到黎民百姓,在“利”的抉择上,无一不体现了一个“让”字。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革命思想里,为群众付出,让人民获利即为自己获得。在罗曼·罗兰眼里,生命之花则是在奉献自身精华,让众多生命获得滋养而绽放着美丽。“不义之财不拿”体现的是芸芸众生在让道“不义之财”中,对道德与尊严的坚守,抉择的是灵魂纯净与污浊。“嗟来之食”不受,抗拒的是不义之“利”对骨气的践踏,本能地守护住精神之光不被残灭。

      人在“让利”中有爱了,在奉献中美丽着,在对“利”的拒绝中守护着尊严与希望之光,“让利”是人生常态。(作者 徐朝良)
     
服务条款  |  网站导航  |  联系方式  |  投稿须知  |  贵州铜仁数据职业学院
 
主办:中共松桃苗族自治县委 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   承办:松桃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  中文域名:松桃网站.公益
Copyri 2011- www.songtaowang.cn All Rirghts Reserved 松桃网 版权所有
松桃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856-2353280 举报邮箱:stwxb168@163.com
黔ICP备20007313号-1   技术支持:易舟软件  

公网安备 5206280200010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