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入夏六月天了,半夜三更,那只阳雀不知躲在什么地方,老是在叫,婉转的啼鸣声从老远的大山中隐隐传来。
我坐在书房里,翻开沈从文长篇小说《边城》正读得上劲,半个小时过后,阅读到十六章39页,眼睛忽而一亮,故事中写有大兴场的烧酒。一时间我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,顿时兴奋起来。沈从文的《边城》小说,竟然把大兴场的烧酒写在情节中。原文是这样写道:船总顺顺知道老船夫心情不安,就说:“伯伯,一切是天,算了吧。我这里有大兴场人送来的好烧酒,你拿一点去喝罢。”一个伙计用竹筒上了一筒酒,用桐木叶蒙着洞口,交给了老船夫……老船夫走过来请杨兵马试试大兴场的烧酒。两人喝了点酒,心致似乎好多了。这个老船夫就是翠翠的外祖父。
这段文字连标点符号一起计算,一共有九十八个字。
一段情节中的人物对话,从文字中至少告诉我们:过去大兴场烧酒肯定是很有名气。烧酒能闯入沈从文的创作思维,足够说明沈从文经常到大兴场赶集玩耍,或喝过烧酒。当然,这也不足为怪,据他沈家的家谱记载:原沈从文的“老根蔸”就留在碧江区滑石乡的下寨。从他祖父那一辈才搬到凤凰城居住。下寨相隔大兴场仅十华里之距,都是坡前坎后的邻居。况且,大兴场是黔湘边区物资交流的集散地,周边的阿拉、落潮井、白水、滑石、川硐等地,还有那边大山的苗族人,五天一集,都来到大兴场进行生意买卖。
说到大兴场的烧酒,在没有阅读《边城》小说之前,曾经听父亲说,祖母在打理家务中,她会酿酒并且在行。祖父勤劳置业田产,其资本主要来源于她酿酒出售的积攒。那年间,大兴场境内大多数的田产大户,缘由收获粮食丰足,几乎每家都干着酿酒的行业,都有自己酿酒的作坊,一条街道上就有二十多家的烧酒店铺。父亲说他刚满十三岁,孩童不谙世事,每逢大兴赶集之时,他的顽皮却是光着身子帮祖母挑酒到街上,摆在摊子上出售。他还说,祖母酿制的烧酒非常好卖,特别从那边大山前来赶集的苗族人,都喜欢到她摊子上买酒喝,一场卖掉两大捅的烧酒。祖母的烧酒好卖,其中奥秘是:她采用九籽糯苞谷为原料,而且出酒率高。当年酿出的酒不忙着出售,先装入大瓮坛封闭,然后埋入土层里发酵密封一年时间,等待第二年才拿出在集市上销售,从土坛舀出的烧酒香气四溢,酒味醇厚,品质极佳。想不到大兴场的烧酒却为沈从文书写“边城”提供了酒的素材。
我又读到沈从文另外一篇叫《市集》的散文,当年受到徐志摩的高度赞扬。他这篇散文,地点所指湘西以西的斜坡一个乡场,以地理位置应是大兴场无疑,这是他对大兴场的描写。小时候,记得大兴场赶集非常热闹,这是我对大兴场现代版的回顾。一到逢场天,人们从不同山寨四面八方涌进乡场,人群摩肩接踵的,人涌如潮,场街上人声鼎沸,站在对面的山头上侧耳倾听,集市上的喧嚣就像江河奔腾在峡谷中发出隆隆的回响声;还有成群结队的苗家姑娘,她们穿着土花格布的苗装上衣,下身穿着裤脚绣有绲边的牡丹花图案。姑娘头上戴着银朵,手撑着花红印绿的布伞。有的姑娘从布伞中透出羞涩的目光,悄悄窥视着走动的人群中是否有心仪的情郎。
沈从文他是这样写道:一个小小乡场,在集市上看见花璞头丰姿隽逸的苗族姑娘。以及一些穿灰色号褂子口,说是来察场讨人烦腻的副爷们,还有穿高筒子老牛皮靴的团总。从附近乡村来做买卖人,他们的草鞋底半路上带了无数黄泥浆到市集上来。在那洪壮的潮声,一般做生意人在讨论价钱很和平的每一个论调而起,虽也有遇上卖牛的场上几个像唱戏黑花脸出台大喊大嚷的找经纪人。也有因秤上不公允而起的口角,你骂我几句娘,我又骂你几可娘,相互骂娘,吵闹不止。也有的在地上卖着草烟。
他们把小猪崽的耳朵提出给买主看时,那种尖锐的嘶喊声,使人听来很不愉快至于牙齿根也要发酸。许多美丽驯服的小羊儿咩咩地喊着。一些不大守规矩的大公羊,无聊时,两个把前蹄举起来,作势用前额相碰,有时又作势立起来为第二次预备。在搭起无数的茅草棚旁边,大锅煮得“稀糊之烂”牛肝脏类的下酒菜;还有大锅香喷喷的肥狗肉。散场人们在回家的路上,他们总笑嘻嘻地担着箩筐或背有一个大竹背笼,满装上青菜、萝卜、牛肺、牛肝、牛肉、盐等一类东西,手里提的是小竹筒不消说是酒与油。有的拿起草绳套着小猪小羊的颈项牵起忙跑;有的肩膀上挂着一个土蓝色布绣有白四季花或“福”字、“万”字的搭裢。有的口袋里满装钱心中满装着欢喜一一这之间各样人都有。还有机会看见令人妒羡、又美丽,又娟媚,又天真,青年的苗小姐,又可以看见阿雅的苗妇人。
沈从文那优美文字的描绘,栩栩如生。这是一幅三十年代前大兴场集市的乡村画,在字里行间将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鲜活的跃然纸上。徐志摩评价说:这是他想出来的,不是写出来的,没有留下痕迹。
沈从文这篇散文历史厚重,时代感强,读起来,像祖母的酿制的烧酒一样,令人回味无穷!
|
|||||||||||||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