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翻开《苗岭》的瞬间,指尖触到的不只是油墨的清香,更是一种温热的震颤——那些被悉心收录的文字与画面,像春溪漫过鹅卵石一般,将“教育”二字从抽象的概念,浸润成可触可感的生命图景。这方小小的园地从不空谈理念,只是默默诉说着:真正的教育,必须遵从教育规律,是让文化如苗岭的雾岚般,在晨昏交替中悄然渗入每一寸土壤。
《苗岭》是盘中的一本校刊,凝结着全校师生的智慧,小杨作为学校宣传工作的骨干力量,花费了大量的时间,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。当《苗岭》即将印刷之际,我却回到编制单位上课。这其中的滋味,只有亲身经历之人,才会明白。说一句,或者是说一大堆有力量的话,是不太费劲的。要做一件有力量的事,却十分不易。
当教育回归到"看见每个生命独特的生长节奏",《苗岭》便成了最真实的记录者。文化的力量,藏在那些"约定俗成"的细节里。是值日生清晨清扫落叶时的轻手轻脚,是毕业多年的校友返校时仍能背诵的校歌旋律,是老师在耕耘的土地给予学生无私的关爱。《苗岭》懂得,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口号,而是像苗岭的竹篁,在风雨中拔节有声,在静默里扎根有痕。你会在学生笔下读到对食堂阿姨的感恩,在教师随笔里看见对教育初心的叩问,这些细微处的精神共识,正像接力赛的交接棒,在一代又一代苗岭人手中温暖传递。
这份校刊更像一场永不停歇的对话。每一篇文字都是一棒交接,每一幅照片都是一次回望,每一张美术作品都是一次美的熏陶。让"教育"不仅是当下的耕耘,更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。
当我们在《苗岭》中读到晨读时的书声、实验失败后的眼泪、艺术节上的灵光闪现,便懂得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——它是唤醒,是等待,是像苗岭的山泉滋养草木般,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姿态。这本薄薄的刊物,承载的不是炫耀的成果,而是一群追光者在教育长路上的深深浅浅的脚印。
合上《苗岭》,夜幕已经降临,作为一个曾经奋斗过的孤独者,我不在乎那些外在的吹嘘,关键是你做了什么。那些被文字定格的瞬间,终将在时光中发酵成更绵长的力量,而关于教育的思考与实践,如同苗岭的云雾漫过沟壑,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,渐渐凝成照亮未来的精神之光。这大概就是《苗岭》存在的意义——让每一次翻开,都成为重新看见教育本真的开始。
|
|||||||||||||||||
|